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婴儿或新生儿。这是因为婴幼儿抵抗力差,易通过食具、奶头等途径受霉菌感染。鹅口疮多发生在口腔内舌、颊和软腭处。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,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。发病处有斑片白膜,周围粘膜充血。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。 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、气管或肠道粘膜,有时可引起发热、呼吸困难或腹泻。
对鹅口疮的防治方法主要有:
1、乳母讲究卫生,喂奶前用温开水洗乳头,必要时喂奶前后用2%的苏打水涂抹乳头。
2、婴儿食具奶瓶必须要清洁卫生,定期煮沸消毒或热开水浸泡。
3、做好婴幼儿和体弱久病者的口腔卫生,经常用温盐水或2%苏打水清洗口腔,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。
4、发病后,可用消毒棉签沾2%苏打水清洗患处后再涂2%龙胆紫,每日3次-5次。轻症者2次-3次即愈。同时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。
5、病情严重者可遵医嘱服制霉素或外涂制霉菌素液(制霉菌素50万单位加5毫升冷开水)。
三. 新生儿吐奶:
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是病理性吐奶,还是生理性溢奶,这两者的含意不同,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.病理性吐奶的量比较多,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,或半小时以后,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,痛苦难受的表情.。生理性溢奶则量少,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,一般吐出一,两口即止.吐奶是婴儿常见的现象。
宝宝吐奶是普遍常见的现象,大多数的宝宝都存在这种问题。吐奶的量比较多,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,或半小时以后,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、痛苦难受的表情。溢奶则量少,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,一般吐出一、两口即止。
新生儿吐奶严重有生理病理的原因,宝宝的胃容量小,食管肌肉的张力低,食物很容易吐出。也可能是感冒便秘等引起,喂养姿势不对,喂奶过快,过早添加辅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儿吐奶严总的原因。
减少吐奶的7大守则
1、适量喂食,切勿过多。
2、少量多餐,以减少胃部所承受的压力。
3、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,让宝宝竖直趴在大人肩上,轻拍宝宝背部。
4、喂奶时不要太急、太快,中间应暂停片刻,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。
5、奶瓶开孔要适中。
6、在喂食完毕后,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,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会儿,并轻拍其背部。在躺下时,也应将宝宝上半身垫高一些,最好是右侧卧,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。